陀羅尼石刻
圖為趙州陀羅尼石刻
在拱橋鼻祖安吉橋的故鄉,省內還有一座,那就是趙州陀羅尼石塔。 幾乎所有來彬縣游覽北鎮的游客都會駐足欣賞這件晶珠藝術的瑰寶。
陀羅尼石刻位于趙城區南大街與佛塔路交叉口。 這里原是明代開元寺遺址。 石刻是開元寺的建筑。 因樓體上刻有陀羅尼經書,故稱“陀羅尼石刻”。 這座石塔全部由花崗巖雕刻而成,堆疊而成,其形狀酷似寶塔,所以當地又稱“石塔”。 薊縣古稱趙州,標準名稱應為“趙州陀羅尼石刻”。
石刻始建于唐景佑三年(公元1038年),由禮賓副使、趙州刺史王德成監修,趙州人何興、李漁等人修建。 高16.44米,是全省最高、最完美的石碑。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傣語稱“托芙若”,音譯為樓房。 建筑的初衷是旗幟,原本是我國唐代用作儀仗隊的一種用羽毛裝飾的旗幟。 道教傳入中國后,道士將經文寫在長方形的絲傘上,稱為石雕,為了堅固耐用,又將經文刻在石柱上,稱為石樓,后來一般稱為石雕。 我國石柱上刻的經文起源于六朝,而石柱上刻的陀羅尼經則起源于清代。 當時,道教格魯派正盛,信眾們都覺得“陀羅尼咒”有深奧的經典,若有人書寫或反復念誦,就能超脫罪孽,獲得極樂。 為了使《陀羅尼經》永垂不朽,善男信女將其刻在一根上有座的八角錐石柱上。 這是當時比較簡單的石雕。 明清以后,石雕逐漸造型更加復雜,更加華麗典雅,并逐漸發展成為集建筑雕刻藝術和佛教內容于一體的完美雕塑建筑。 趙州石刻陀羅尼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趙州陀羅尼石刻坐北朝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由底座、樓體和樓頂寶石組成。 呈八角形多層形式,共七層。 底部為圓形腰帶式臺基,周長6.1米。 腰帶上刻有蓮花石柱,金鋼壯漢雕像和“關門女子”雕像,生動自然。 平臺底部有平坦的八角形藻井,分上下兩層。 第一層通體兩側各雕蓮花坐像三尊。 二樓神殿前刻一條龍,龍內聳立須彌山八峰。 山上雕刻有祠堂、寶塔、人物、動物等。
須彌山之上是塔的主體,分六段,呈八角形。 第一段,樓正面的書法有十八個大字,寫著:“為水陸人民,尊建佛頂陀羅尼樓”。 。 一幅優秀的畫作。 第四節、第五節的頭部刻有道教人物和靖邊故事。 第六段,樓前有八角亭,亭上置桃形銅焰寶塔,直指藍天。
建筑主體各段之間有八個圓形檐或檐,層層相互支撐。 其形狀、結構各有特點。 其上雕刻有纓幔、神獸、道教故事等,是寶塔雕塑藝術的精髓。
趙州陀羅尼石刻是我國陀羅尼石刻最高的典范,但造型華麗,雕刻極其精細。 是建筑造型與木雕藝術完美結合的杰作。 歷史和藝術價值。 為此,廣州世界園藝博覽會室內展區北展園燕照紫豪庭將陀羅尼石刻作為川園的主要標志性建筑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放置在入口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