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的鐫刻工具與程序制作:雕刻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時常見和常用的工具有鏨子、錘子、剁斧、垛子、扁子、刀子、哈子、墨斗、直尺、拐子、線墜、畫簽等。鏨子、錘子、剁斧、垛子是用來打荒料和糙料的主要工具。“扁子”又叫扁鏨,主要用于石料齊邊或雕刻時的扁光。其他多為石材休整平整的輔助工具,能達到精工細活效果。為了使用的方便,有些工具如“錘子”分花錘、雙面錘、兩用錘。
為了鐫刻的準確,在雕刻之前,尤其是文字,按碑面空間大小,碑文字數多寡,計算好行數,為了文字排列整齊,并畫好棋格。在刻字之前有兩種方法,一是書丹,一是勾勒。“書丹”就是用毛筆沾朱砂直接在碑石或其他器物上書寫,以備鐫刻,是制作碑志的傳統方法。朱砂不像墨汁寫在光滑的石面上容易流走,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能夠準確的再現書寫的痕跡,其紅色與石面顏色形成鮮明對照,龜駝碑和功德碑石碑的鐫刻。據考證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有先書后刻或朱書未刻的情況,而且書丹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相傳為李斯書寫的秦始皇諸刻石,雖無李斯書丹上石的記載,但可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石頭,要做到文字布局嚴謹,整齊劃一,是不太容易的,不可能直接鑿刻,書丹上石是不可避免的。《后漢書.蔡邕列傳》中則有蔡邕書丹的明確記載:“熹平四年(公元175),邕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后漢書.蔡邕傳》)顏之推《顏氏家訓》載:清代河南洛陽出土的曹魏時期的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王基斷碑》,剛出土時非常完整,上半截已刻,而下半截朱書未刻。有人見到拓本只有半截文字故謂斷碑,其實碑石完好,只是丹書未刻,可惜當時未加保護,朱字不久便磨滅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書丹的實物遺存。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地區發現了一百多方石墓志,其中大部分都是朱文書寫,尚未鐫刻,《王閣桂墓表》就是其中的一方,上面的朱色字跡清晰可見。
書丹好后,為了保護朱書字跡,一般在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上均勻地涂上一層薄蠟,然后由刻工鐫刻。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的書丹之法沿用很久,直至梁隋間才開始有保留真跡摹勒上石的。
摹勒上石的方法是將碑文書寫于紙上,由刻工將寫好碑文的紙涂上油脂,使其透明,從背面用朱筆雙勾填色,謂之“摹”或“摹勒”。再將勾摹好的紙覆于涂墨的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_上,加厚紙槌拍,使朱書字跡印于碑面上,然后用刀刻。這勾摹的工序,一般情況下也由刻工完成。但后代碑刻墓銘,雖皆用黑墨書碑文于紙上,然依舊習仍署某某人書丹,則書丹又為書寫碑文之別稱。
書丹和摹勒是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鐫刻的重要過程,而一件完整的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作品,還包括很多道程序。傳統碑刻的工藝流程細分為“選料、打磨、刷墨、燙蠟、鉤字、過朱、錘定、掛膠、鐫刻、拓帖,道道工序一絲不茍。” 對龜馱碑和功德碑石碑而言,除了不需拓帖外,其傳統的鐫刻流程大抵如此。
本文原創鏈接地址:http://www.xt88.cn/news/show-1176611.html(手機端鏈接:http://www.xt88.cn/mobile/news/show-117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