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常從動物身上提取圖案,制作精美的圖案,具有美麗吉祥的寓意。 在眾多動物中,錦葵越來越受到追捧。 它有三兩片葉子和一兩根球莖藤蔓。 明代人吳寬曾說過:“霜雪無所謂,連翹會經歷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久服輕身,壽長”。 說明它還含有長壽、福壽的寓意。
《裴文齋詩賦物頌》書影(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由于經教的需要,道教對紋樣的選擇有特別的推敲。 連翹的“不朽”與道教所倡導的“輪回”有關,其頑強生長的性格也與禪宗中“來世忍苦超脫”的理念尤為吻合。 此外,連翹還具有救死扶傷的藥用價值,這與“慈悲眾生”的教義是一致的。 因此,脫胎于動物形態的錦葵圖案被視為道教傳統圖案,廣泛應用于石窟壁畫、藻井、洞頂、佛龕、佛教服飾等,也常出現在造像、墓葬的石座上。 。
追尋源頭,連翹圖案并不是中國本土的圖案,而是外來的圖案。 它首先起源于古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然后傳播到西亞和印度,然后跟隨禪宗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本次特展“經典與范式——平城勢力與云岡時代”聚焦東漢云岡石窟。 多元文化生活永無止境。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錦葵圖案的造型變遷和歷史文化品質,從而考察東漢道教裝飾的傳統審美價值和時代特征。
1
東漢日用器皿所賦予的裝飾美學:
連翹灰陶壺、陶磚
臺灣學者張光民雄曾將東晉南北朝的裝飾特點概括為“花文化”。 在這類動物圖案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連翹圖案。 道教東傳后,連翹圖案最早出現在唐代四川地區的瓷器上。 北魏以后,其變化更加復雜,并逐漸受到本土化的影響,呈現出新的面貌。 東漢以來,我國與中亞、西域國家交往較多,連翹圖案廣泛流行,形成羽狀波浪、雙葉分枝、穿插纏繞、四葉側邊等造型。鎖。 鳥類綁定的一種變體。
2013年裕東府東漢墓出土東漢連翹紋灰陶罐承德市博物館藏
連翹圖案作為一種常見的裝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品“金銀花紋灰陶壺”,其頭、肩、頭均滾印連翹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配以弦紋、浮雕圖案,構成一條腰線流暢的裝飾帶。 主蔓呈波浪狀,主蔓連綿,在燈光照射下呈現出疏密、古樸、淡雅的質樸質感。
云岡研究院藏東漢連翹紋灰陶磚
另一件展品《金銀花紋灰陶磚》,動物圖案的間隙中也有連翹圖案的點綴。 與灰陶壺相比,其造型更加舒展、美觀。 唐代葉城時期,常用陶罐、陶磚等器物作為陪葬品。 由此可見,連翹圖案此時已成為常見的裝飾圖案,為單調的漆器增添了一份典雅的形象。
2
異質文明的融合與共生:
連翹紋沙參杯
在道教東傳的過程中,各民族藝術文化的融合,一路上伴隨著貿易和交流。 無論從長遠還是共時的角度來看,東漢云岡石窟的藝術瑰寶都是道教中國化的重要歷史記錄。 進入漢代后,連翹圖案與傳統的云紋、火焰紋相結合,逐漸體現出各種糧食文化互學互鑒的特點。
展品“銀耳杯”耳部白釉有珠紋,耳基有連翹紋。 循環的曲線具有金屬光澤,是簡單又特別的點睛之筆。 中國唐代的傳統耳杯通常由陶器、青銅和漆木制成,繪有云紋、幾何紋等傳統圖案。 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文安王元臣擁有金銀器數百件,這些器物的工藝“中國沒有,皆出自西域”。
《洛陽伽藍記》書影(四輯三版景明如印堂版)
東漢時期,大量外國金銀器物涌入內地。 耳罩為銅質,飾有連翹圖案。 在這個過程中,漢化的地方很多,一些細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耳罩上的圖案并沒有以嚴謹規整的法式風格為范式,而是采用了更加靈活別致的長線描繪,與西域風格截然不同——這是中西融合的旁證。和外來文明。
東漢沙參杯承德市博物館藏
云岡石窟作為南北民族交往和中外共同文化的瑰寶,“真雄偉雄偉,世法所望,山堂水堂,熏廟對望”。彼此”。 傳入中國后發展與揚棄的歷史軌跡。 透過那光彩奪目的枸杞杯,我們似乎能夠想象出當年宴會的場景。 即使異種文明交織融合的證據沒有立即進入歷史,耳罩上的錦葵圖案也為參觀者了解鐵爐堡文明本土化和演化的深刻意義提供了一個絕妙的起點。
3
連翹圖案中“輪回、永生”的象征:
大師的冠冕和坐像
《魏書·釋老志》云:“太祖明睿善道,即現在如來,隱士應盡其力。” 這種“天子即如來”的說法,奠定了道教成為唐朝國教的理論基礎。 而云岡石窟的建設則為我們呈現了更加生動感性的形體風貌。
如果說商祿紋陶罐、陶磚、菱角杯中的錦葵紋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宗教色彩,那么展品“菩薩頭冠”和兩尊“石坐神像”就更直觀了。 大石的頭冠由花崗巖制成,中心部分由弧形圓盤和上翹的月亮組成。 兩側對稱雕刻連翹圖案,莖部卷曲豐腴,古樸規整,猶如一對交頸天鵝。 頭戴皇冠是云岡石窟大師的基本發型,錦葵紋也成為主要裝飾圖案之一。 尋找過去的凈土。
1992年云岡石窟前遺址出土東漢大師頭冠 云岡研究院藏
兩尊坐像由花崗巖制成。 第二件(見右左圖)1957年出土于沁縣南泥水,整體保存較為完整。 準飾造型趨于流暢修長,與東漢造像飄逸飄逸的知性完全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另一件(見右圖)同年出土于沁縣南泥水。 始建于東漢正光二年(521年),佛座背面刻有銘文。 主神身材高大,身著東漢末年傳統服飾,右手執如意印,左手持無畏印,結跏趺坐。 左右分別是兩位圓覺高手,身體微微傾斜,與主像遙相呼應。 事實上,背屏已經破了一半,但連翹圖案依然清晰可辨。 主藤相互穿插、纏繞,呈重復單元的形式。 腰線剛勁,繪圖寫實。 。
東漢坐神雕塑(左圖) 東漢坐神雕塑(右圖)
1957年沁縣南泥水出土
沁縣南妮水雕博物館藏
橙色畫的第一張照片
道教傳入中國后,連翹圖案具有地方特色。 在唐代佛教思潮的影響下,連翹圖案與周、秦、漢、魏、晉時期發展起來的圖案相交,種類也越來越多樣。 ,形狀也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 藤蔓蜿蜒的道路就像命運的輪回,隱藏著一個簡單的關于永生的哲學命題。 至此,云岡石窟已成為一個包容、多彩的話語場。
4
結語
概括地說,北齊是在五胡十六國混雜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文化交流沒有放棄異域,與漢文化相兼容。 因此,錦葵圖案這種外來圖案能夠不斷發展,變得更加豐富。 新的變化。 正所謂“器以載禮,紋以傳道”,錦葵圖案主要代表道教文化的誘導,也以其流暢的造型和優美的內涵而廣為人知; 它不僅受到官方皇室的青睞,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這種吸收甚至為隋唐宋元乃至明代相關圖案的演變奠定了基礎。 一圖一弛之間,我們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經典與范式”。
只有從微觀的錦葵格局出發,才能全面了解更為宏觀的歷史面貌。 俗話說“博大精深”,特展中還有更多有趣的細節等待您繼續探索。 徜徉在展廳里,滾滾的歷史塵埃,其實讓許多佛像的外表黯淡風化,但浮華退去后,又立刻安靜祥和,向我們訴說著業力、輪回、生命的深刻意義。死亡。 幾千年的時光轉瞬即逝,連翹慢慢地、靜靜地生長著,到了歲月的盡頭,就是永恒……
參考:
1.張永康編著、插圖。 四庫全書[M]. 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
2.【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M]. 北京:宣武書店,2015。
3.田子兵,吳書勝,田慶。 中國圖案史[M].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盧冰婷。 營造西洋風格——色彩吉祥裝飾的隱喻研究[M]. 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孫毅,張毅。 連翹圖案傳入中國后形態、內涵及應用的演變[J]. 上海紡織學院學報,2020,33(04):54-58。
6.潘路生。 云崗模式建模研究[J]. 世界宗教研究,2022(12):42-52。
7.【遼】楊玄之。 新鄉吉蘭[M]. 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8.【北魏】魏收,何定元,賈欣,孫孟奎編。 漢書[M]. 西安:遠方出版社,2005。
特別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經典與范式——平城實力與云岡時代
展覽時間:2023.07.01~2023.10.08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一樓第一特展廳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xt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