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礎是中國建筑構件一種,俗稱磉盤,或柱礎石、柱墩、柱墩石、石墩等,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古代中國人民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就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又加強柱基的承壓力。因此,對柱礎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視。

早的柱子應是直接「種」于地下,但為了防止柱子的移動下沉,便在柱腳的部位置塊大石頭,使柱身的承載重量能均勻分布于較大面積上。后來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湮腐爛,因此便把石塊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柱礎的腐蝕或碰損。在柱子底下承受壓力的部分叫「礎」,而在礎與柱子之間常有「躓」的放置,以隔斷毛細現象向柱子滲入的湮氣,并且能于損壞時隨時抽換,這就是早的石墩、柱墩的作用。
六朝之后,受佛教藝術的影響,中國建筑與佛教藝術開始融合。例如在山西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柱礎上,已凋有覆盆蓮花及盤龍、人等復雜之紋飾。因此,自東漢佛教東傳之后,佛教的裝飾藝術對往后柱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蓮瓣的裝飾,被廣泛地運用于柱礎。古代的蓮瓣柱礎、柱墩多作覆盆式的鋪地蓮花,其蓮瓣較為寫實且富變化。這種類似佛教「蓮花座」的古式覆盆蓮花造形,即是宋代所謂的「寶裝蓮華」在鹿港龍山寺山門的柱礎,尚可見到。臺灣廟宇中常見的蓮瓣形柱礎,其造形已不同古制,并有束腰及底座的產生,在上端凸出的肚部作蓮瓣凋飾,其蓮瓣以圓弧收齊上下唇緣,而呈現上下對稱的長橢圓形。

一、南瓜柱礎圖片樣式和雕刻制作
整體造形類似南瓜,所以又稱為「南瓜形柱礎」或「瓜瓣形柱礎」。唐代的柱礎依壁畫及石刻上所見,仍以覆盆蓮花式的為主,但蓮瓣較六朝初期的略為肥短。宋代,柱與柱礎的裝飾益形細致,佛教裝飾除與本土建筑融合外,并開創出成熟的風格。在宋營造法式中,對柱礎的紋飾,即載有:海石榴花、牡丹花、寶相花、鋪地蓮花、仰覆蓮花、蕙草、龍風紋、獅獸及化生之類等,這些紋飾即是大多受了佛教藝術之影響。
此外,營造法式第三卷中,對柱礎、柱墩的形式、比例及裝飾手法更有詳細的說明:造柱礎、柱墩、石墩之制,其方倍柱之徑,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減地平級,壓地隱起華,剔地起突,亦有施減地平級及壓地隱起蓮瓣上者,謂之寶裝蓮華。

古建柱墩石、柱礎石圖片
二、蓮瓣柱礎、柱墩石圖片
蓮瓣柱礎是柱礎中非常漂亮的一種,也就是在柱礎的表面雕飾有蓮花瓣,蓮花瓣有仰蓮形式,也有仰俯蓮形式,以仰蓮形式居多。蓮管飽滿,雕制精細,精美者不輸于殿堂須彌座上的蓮瓣雕刻。

三、云鳳柱礎、石墩圖片
云風柱礎是在柱礎表面雕刻有云朵和飛風形象,鳳在云中展翅飛舞,形象飄逸,而有華美之風。雕刻有風紋的柱礎大多為地方做法,而非官式做法。

四、刻獅柱礎、柱墩圖片樣式
獅子在我國古代建筑中式極為常見的形象,宮殿前方、陵墓中、住宅內、橋欄望柱等處,經常能看到形象各異的獅子雕刻。在柱礎上雕獅的情況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定的數量。柱礎雕獅大多采用浮雕手法。也有部分采用圓雕手法的,用整只獅子作為柱礎,由柱子的四面均能看到獅子的形體。

各種柱基石、柱頂石圖片
五、合蓮卷草重層柱礎、古建石墩圖片
合蓮也就是俯蓮,蓮花瓣朝下。卷草是一種線條柔美的蔓草,在我國古代建筑雕刻中非常常見。重層就是有兩層。合蓮卷草重層柱礎,即在柱礎上施有兩層雕刻,上層為合蓮花矮,下層是卷草紋。花紋形象優美,極富裝飾性與藝術性。

六、瓜楞紋柱礎、柱腳石、柱頂石圖片樣式
瓜楞紋柱礎是在柱礎表面雕刻出瓜楞紋的柱礎,也叫作柱腳石或者柱頂石,瓜楞紋既是柱礎表面的一種裝飾,同時也影響到了柱礎的平面形狀。有些瓜楞紋柱礎因為表面有瓜楞紋作為裝飾,就不再雕刻別的花紋圖案,而有些瓜楞紋柱礎還會另外在表面雕刻其他紋樣作為裝飾,以使柱礎形象更為優美。


小結:現在石雕工藝的發展已經讓柱礎可以雕刻的精美漂亮成為種文化符號。也有的已經用不到柱礎了,為了美觀就做空心的石雕組合在柱腳一周增加觀賞性。
古建中用到的柱礎石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景觀。其他位置哪一處不又彰顯著東方文化之美哪!中國人是世界上有文化有內涵的民族,中國文化更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寶,皇冠上的明珠。
作者:長城石雕公司歐陽廣彬,敬業的牌坊牌樓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極致……..版權屬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