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來武漢旅游的朋友還沒有去過“江漢關”,小編推薦大家去一次~
江漢關大廈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叉口。 (建議下午沿著這條路線走,黎黃陂路→江漢關樓→科技館→乘坐輪渡)占地面積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009平方米,主樓四層,底層為半地下室,鐘樓四層,總高46.3米。 它是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筑,是武漢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漢口租界的核心建筑。 江漢關樓是一座具有希臘古典和歐洲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建筑。 由于它與沿河大道成直角,所以人們可以看到建筑的東側和北側。
歷史
1861年,英國政府根據《中英天津條約》第十條,強迫清政府開放鎮江、九江、漢口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單獨設立海關。 1862年1月1日,經清朝宰相府批準,正式設立江漢關。 江漢關大樓始建于1921年,歷時三年,于1924年竣工,由英國建筑師恩九生設計建造。 “江漢關”三個大字是時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著名書法家宗毅所書。 2012年11月19日,武漢海關正式遷出江漢海關大樓。 2015年,原來的江漢關被辟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博物館,向今天的人們展示了武漢對外開放的歷史。
主功能
江漢關的主要職責是:一是征收進出口稅武漢鐘表城,二是緝私,三是測量和建設長江上下游航道,并管轄郵政業務。 江漢關的組織和管理完全按照英國的方式,獨立于中國。 江漢關的設立,使武漢從內陸商品集散地發展成為連通腹地和海洋的現代化商港。 它建立了一系列現代管理制度,保證了中外貿易的進步,規范了中外商人的商業行為,也為外國商人深入中國腹地進行貿易掠奪提供了組織保障。
特色鐘樓
江漢關鐘樓從主樓平臺到頂層共4層武漢鐘表城,鐘面直徑3米。 鐘樓的機械部件由瑞士蔡托馬斯鐘表廠制造,報時裝置由美國安徒生邁耶公司制造。 整個機械部件的安裝由漢口大偉長河承擔,具體組裝由王偉良師傅負責。 鐘樓頂層有六角裝置,是由七個不同尺度的銅鐘組成的音室。 三樓是大鐘的時針室。 時針長1.5米。 二樓是大鐘的機械室,下廳是舉重室。 大鐘播放一刻鐘的音樂,曲調是威斯敏斯特曲調。 據《英漢詞典》解釋:這首曲子是指英國倫敦議會大廈鐘樓上大本鐘所奏的鐘聲。 由于議會位于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區,故名中區。 鐘樂按照每小時演奏4小節16音符的規則運行。 鐘聲準時敲響,聲音洪亮,遠近皆可聞。 鐘樓頂部還安裝有風向儀,由E、S、W、N(東、南、西、北)4個英文字母組成。 儀器上還有鍍金的英國帆船標志,獨一無二。
回顧歷史為今天的教訓
江漢關的設立是從《中英天津條約》的簽訂開始的。 那時,一方面還有沉睡的公民和吸食鴉片的領主,另一方面他們已經走向文明,進入了大規模機器生產的時代,使用堅固的船只。 大炮開辟了富饒的“天國”。
天津條約簽字圖
帝國主義不僅在武漢設立海關,控制武漢的貿易和金融,而且各種宗教勢力也滲透到武漢,相繼在武漢修建了教堂、神學院、教會醫院和學校。 在對武漢現代社會文化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充當了列強文化殖民的工具。
江漢關的設立,在武漢從中古向近代歷史的轉變中發揮了多重作用。 它既是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的載體。 它不僅反映了西方對中國的侵略; 這也標志著武漢經濟現代化的開始。 它不僅是中外力量的交匯點,也是中外力量的交匯點。 也是國內政治勢力在武漢角逐的緩沖區。 歷史告訴我們,我們要想不被其他國家侵略,不僅要對內發展,更要對外開放。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xt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