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報國寺千百年來矗立在靈山、馬鞍山之間的群山之中。 報國寺作為浙江省東部地區,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也是欣賞自然風光的絕佳場所。
記者和工作人員一起來到臺上,一路上溪水潺潺,水層層層疊疊。 報國寺古建筑面積1328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寺外天然林28公頃。
該寺主殿建在三層平臺上。 沿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天王殿、寺院、藏經樓等,兩側有鐘樓、鼓樓等。 雖然寧波人幾乎人人都知道報國寺,但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東漢靈山寺。
山高蒼松,祥符宮樓閣郁郁蔥蔥。 當我爬上它時,我感到輕松和快樂。 我相信這是東方第一峰。 據《報國寺志》記載,東漢建武年間,將軍張儀與其子中書郎張其芳隱居于此,見此山水秀麗。 唐代佛教傳入中原,宅院改建為寺廟。 因建于靈山,故原名靈山寺,又名將軍廟。
會常法之后保國寺經幢,靈山寺便廢了。 直到唐代光明元年,寧波國寧寺一位名叫共工的和尚應當地善人的請求,到長安上書朝廷,要求恢復寺廟。 當時,18歲的唐僖宗不僅批準了重修寺廟的請求,還賜名報國寺。
歷史給報國寺帶來了無窮的生機。 當古寺可能隱藏在深山之中,無人問津時,三個年輕人的到來,再現了千年古寺。
1954年暑假,中國建筑研究室的三名學生齊德耀與同學竇學智、方長源組成實習隊,到杭州、紹興、寧波等地考察民居和古建筑。 7月30日,他們抵達慈城。 聽說距城5公里的山上有一座大型古剎,大雄寶殿是唐代修建的無梁大殿,便興致勃勃地前去一探究竟。
天陰沉的,快要下雨了。 三人在山中尋找了許久。 當他們冒著大雨推開大殿的門時,被眼前的古建筑驚呆了。
1961年3月,報國寺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過多年的保護和研究,現已成為報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它在建筑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閃耀著古人的智慧。
古往今來,寺廟往往以宗教性質著稱,而報國寺則以其先民精湛的建筑工藝而聞名。
其中千年殿和北宋殿最能代表報國寺建筑的精髓。 大雄寶殿不僅是寺廟的主體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 報國寺是一座典型的宋代木結構建筑。 宋代出版的我國最早的建筑標準書《法國建筑》中,借鑒了報國寺的許多建筑經驗。
寺內雖無佛像,但仍留有石須彌座座,背面鑲嵌有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所建的石佛座銘文144字。 石座佛屏背板上,隱隱約約浮現出一尊佛像的影子。
寺內的每一個建筑構件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 報國寺在建筑上具有較高的地位。
抬頭看看大廳的天花板,你會驚訝于其結構的復雜性。 所有結構均不用釘子,而是采用精密的榫卯連接,巧妙地將托架連接起來,將建筑的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受了整個大廳屋頂50多噸的重量。
為了更好地承受重量,大廳內的柱子??,尤其是前柱和內柱,不是筆直的,而是與地面保持一定的角度,從外圍向中心傾斜。 這是由于建筑物需要穩定的機械支撐。 這些柱子可以承受更多來自各方面的力,并且不易變形和倒塌。
另外,這些柱子的形狀像南瓜,所以被稱為瓜棱柱。 據了解,這種瓜棱柱在宋代時期在沿海地區非常流行。
據報國寺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瓜形不是雕刻的,而是木頭做的。 與整柱相比,這種分體柱有很多優點。 由于正殿的承重需要,如果選擇整柱,必須是直徑特大的堅固木材。 然而,一塊大木頭包裹著8塊小木頭,或者4塊大木頭包裹著四塊劈開的木頭,就可以起到與整根柱子相同的功能,真正成為一塊小木頭,可以做任何事情。差別很大,而且經濟、省材。 同時,將列中留下的間隙拼湊起來。 受南方潮濕氣候的影響,柱子不易腐爛發霉。
另外,正殿又稱為無梁殿。 純木結構真的可以無梁嗎?
事實上,它看起來就像一個沒有梁支撐的大廳。 事實上,在前面的槽形天花板上,巧妙地布置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連接的中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覆蓋了大廳的橫梁。 如此巧妙的設計,人們實在是很難找到橫梁的位置。 難怪它被誤解為無梁大廳。
報國寺工藝精湛,建筑結構精美,成為眾多建筑大師學習、參觀的圣地。
大廳保留未解之謎,科學監測或許能解開疑惑
在民間,報國寺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地方,是至今未解之謎——鳥不棲息,蟲不入,蜘蛛不結網,梁上無塵埃。
在如此復雜的木結構中,歷經千年也很難看到鳥巢、灰塵、蜘蛛網等,實在令人費解。 要知道,在江南這個潮濕多雨、臺風頻繁的地方,木結構建筑并不容易保存。 報國寺大殿不但沒有倒塌,連蟲鳥也不肯來訪。
記者仔細查看了報國寺的北宋大殿,沒有發現鳥類棲息的痕跡,沒有蜘蛛網,也沒有太多灰塵。
那么報國寺的大殿有何特別之處呢?
寧波報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告訴記者,早在10年前,報國寺就安裝了一套完整的監控系統。 通過在各個角落安裝與計算機連接的監控設備,對報國寺大殿各個角落的溫度、濕度、結構變形、傾斜、沉降等進行24小時監控。
正是這些監測手段,讓專家從環境、結構、材料等方面找到了報國寺四大未解之謎的答案。
首先,橫梁上沒有灰塵。
如上所述,大廳頂部的建筑非常巧妙,有很多鏤空設計,通風良好。 靈山地區森林覆蓋率高,大大減少了揚塵量。 因此,有人推測,這兩個因素可能是大廳難以積塵的原因。
那么,為什么鳥類不棲息,昆蟲不進入,蜘蛛不結網呢?
許多專家對這些謎團感到困惑。 1975年,人們在修葺報國寺大殿時,無意中發現更換的梁木有一股刺鼻的香氣。 經驗表明,這種被稱為黃柏的木材含有鳥類和昆蟲不想聞的芳香油。 據說,人們把一只蜘蛛放在大廳的橫梁上,很快蜘蛛就陷入了昏迷。 后來,很多人故意把蜘蛛放進宮殿里,但很快這些蜘蛛還是跑得無影無蹤,宮殿里再也沒有見過蜘蛛網。
不過,也有人質疑,幾千年過去了,黃柏的香味應該早就消失了。
有人推測保國寺經幢,大廳的建筑結構也可能促成了這一點。 除了門窗外,大廳頂部還有許多通風口和采光口,還有像魚鱗一樣層層粘貼的斗拱結構,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通風管道。 這種結構在大廳內產生對流,產生超聲波,阻止昆蟲和鳥類接近。
此外,蜘蛛對于生存的濕度有特定的要求。 一般來說,蜘蛛需要空氣濕度在40%到60%之間才能生存。 空氣濕度超過70%,蜘蛛就很難吐絲。 報國寺的環境濕度較高,常年達到70%,超出了蜘蛛的適應范圍。
然而,這些猜測仍然沒有定論。 雖然答案還沒有完全揭曉,但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人們熱議的魔法。 報國寺北宋大殿是古人創造智慧的產物。 無論是施工地點的選擇、材料的選擇還是工匠的施工技術,都能保留至今。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祝福。
正如徐學敏所說,報國寺是文化遺產的精華,是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應用點,是后人吸收前人智慧的重要載體。
2013年,這座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古建筑迎來了千歲生日。 我們期待通過不斷的保護和研究,讓這座承載著歷史、智慧和文化的古建筑迎來下一個千年。 (文章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