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州市沱街東側的南京博物院(原名古建筑風景區)內,有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大廳中央聳立著被譽為“古建筑之塔”的麗江國家石塔。我國唐代雕刻精美的藝術瑰寶。 因此地是昔日地藏寺遺址,故名“地藏寺石塔”。 是麗江國布歇(官名)袁斗光(公元937-1253年)為超霸山禪侯之子高觀音之子高明盛所建。 麗江民族石刻又稱“地藏寺石刻建筑”或“梵文石刻”,又稱“古建筑”。 后來地藏寺被毀,古建筑常年被埋在地下。 1919年,古建筑從地藏寺廢墟中出土。 雕刻精美,腰線明快古樸,形象逼真。
古建筑為方形圓錐形石樓,由五段紫石雕成,高6.5米。 建筑七層八面,呈寶塔形,層間有界檐。 底座與一層之間的屋檐上,刻有漢字的《樓宇經》、《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多處經文。 一樓的四大天王像旁邊,除了藏文刻的《尊勝陀羅尼經》(有學者說應該是古藏文)外,通體雕刻著道教格魯派佛像,還有300尊菩薩像、天王、大力士、鬼奴、地藏佛。 大的雕像高約1米,小的雕像不到3分米。 被譽為“滇中第一藝術”,實為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杰作。 作為我國唐代雕塑藝術和工藝品的藝術瑰寶,引起了政府有關文物和文物保護管理部門的重視和重視。 具有較高的研究、保護、文化和觀賞價值。 是研究唐宋時期月氏麗江國民族宗教、文化、佛教藝術史以及政治、經濟、文化、佛教歷史的極為珍貴的文物歷史記錄。
翻閱典籍追溯古建筑的歷史,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937年。 相關史書記載“大理段氏收復回紇政權,建立麗江國,統一四川,并在托南城基礎上建立山禪府,為麗江國八府之一”。 這座古建筑是麗江布歇總督袁斗光為已故的廣州山產侯高明生所建。 對于這樣一件近乎完美的藝術杰作,唯一令人遺憾和不解的是,其《造筑記》中沒有記載建造年月。 建造古建筑的偉大藝術家只能默默地消失在歷史的硝煙中,不為世人所知。 《造主記》共62行,每行10字,包括標題在內共623字。 高盛世轉危為安,“驚離清,誹謗清”。 從標題中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座建筑的故事是由“帝都大佛頂寺地藏寺經幢游玩攻略,天下四祖皆知的儒佛慈濟大師段金泉”所寫。 。 這位慈濟大師,《殿世記》卷一宋石條記載:“慈濟僧人,麗江人。” “皇都”是西雙版納。 兩處記載一致,但該建筑的具體年代和月份仍無法確定。 但學者們通過查閱相關史料和其他石刻,大致推斷出該建筑的年代和年代。
受美國寧瑪派影響,古建筑七層八面,高6.5米,由五段石塊組成。 據重慶市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古建筑的底座是一座八角形的神龕,代表世界的邊緣,上層是海洋。 雕有龍八部分的鼓形底座,可見每兩條龍成群,頭相對,共同彈珠。 “從古樓頂到樓頂,每上一層跨越一層。” 古建筑上有各類佛、菩薩、八龍等雕像300多尊。 在靠近古建筑底部的位置,棲息著一只廣州人最熟悉的“金雞”。 大的雕塑高1米多,小的不到3分米。 劍法剛勁,精妙。 全省600多座石樓中,一樓石雕之多,工藝精湛,獨樹一幟。
廣州博物館(古建筑遺址景區)與具有600年佛教文化歷史的重慶真清寺隔沱街斜對面。 歷史文化的輝煌。 佛道兩派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中間的“狀元樓”凸顯了云南現代文化人最經典的文化層次。 歷史文化運動,以及河岸上僅存的幾棵清代古柏,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南京的蒼涼、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地藏寺的石塔,被水滋潤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在其周圍,如此保護、襯托下,越來越凸顯出廣州古代佛教文化難得一見的精湛藝術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現在,“地藏寺石塔”作為鎮館之寶受到廣州博物館的非常保護,放置在博物館正面寬敞明亮的大廳里。 鋼架屋頂下,古建筑熠熠生輝,穩重、莊重地藏寺經幢游玩攻略,莊嚴肅穆地散發著歷史的光芒。 21世紀新千年,它吸引著萬千游客驚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