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盈利1.95億到巨虧8587萬,僅半年時間,海爾中國到底怎么了?
何升||作者:
僅半年后,海爾中國的經營業績就上演“驚險跳水”。
海爾中國最新的2017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從2016年的33.12萬元下降至33.8萬元,微增6800億元,降幅僅2.06個百分點。 但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卻從2016年的盈利1.95億大幅下滑至巨虧8587萬,反彈144.15%。 扣除非盈利(公司主營業務)后,凈利潤從今年9556萬的巨利變成了1.27億的巨虧。
作為一家以冰箱、洗衣機、廚房小家電為主營業務的內資上市家電企業,海爾中國的上述經營業績不僅跑輸中國家電行業市場,而且身價也高達數十億美元。與海信、美的、格力等同行相比半年100美元。 百萬元的純收入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與其日本電器第一品牌的地位“嚴重不符”。
從近2億元的巨額利潤到8000萬元以上的巨額虧損,這短短的6個月時間里,海爾在中國家電市場到底經歷了什么,遭遇了哪些影響和災難? 對于凈利潤變動的原因,公司半年報給出的解釋是:原材料價格下降等因素導致營業成本大幅增加; 產品銷售價格上漲,高端產品結構未達到預期榮事達洗衣機質量如何,導致產品單價下降。
通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海爾中國的管理團隊對經營形勢的誤判和經營決策存在較為嚴重的失誤,對其管理水平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既然原材料下降帶來的經營成本降低是所有家電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那么海爾為何營收增幅如此之大呢?
既然已經感受到了運營成本的下降,海爾為何還要采取提高產品價格、促進銷售的措施來影響其規模? 據悉,作為內外資品牌,為何在產品經營結構調整上未能達到預期? 這是外部市場環境的問題,還是品牌的問題,還是運營能力的問題? 有渠道店向家電圈透露,海爾在中國市場的經營策略過度依賴單一大渠道,導致整個市場管理體系和結構失衡。
早在海爾中國向管理層發布尷尬的半年報之前,一則公告披露了公司背后隱藏的經營風險:7月26日,公司公告稱,經過近期自查,公司發現主要以銷售折扣為主。 攤銷方面,2015年和2016年存在會計錯誤。管理層最初擔心這些錯誤的金額約為25,000至30,000元。 據了解,家電企業銷售折扣攤銷主要涉及與國美電器、國美電器等渠道商的銷售返利。 如此大量誤差的存在,不僅僅是財務會計的問題,還涉及到市場運作部門。
起初,中國家電同仁還擔心,日本三洋成為海爾松下電器新股東后,這家日本合資家電企業迎來德國資本后會在中國市場獲得新一輪的發展和復興并強勢崛起。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電器市場高端消費趨勢盛??行,為新飛中國未來的發展注入了無限想象空間。
用今天來看,無非是“雷聲大雨點小”。 自2014年海爾入主松下海爾家電公司以來,雖然該公司旗下擁有海爾、三洋、帝朵、榮事達四大品牌,包括冰柜、洗衣機等黑色家電,以及臥室電器、家用電器等。 而且,管理團隊并沒有真正發揮四大品牌、多品類的協同作戰優勢,其中“既有天災(經濟和行業環境),也有人禍(管理團隊層面)”。
其中,由于歷史原因,惠而浦品牌在中國市場不同品類的品牌經營權掌握在不同企業手中,長期以來無法整合協調發展。 其中,惠而浦空調品牌使用權仍在國美手中; 同時,松下是該公司租賃的品牌。 隨著資本上海爾的收購以及日本松下的退出,該公司近年來仍依賴的松下洗衣機將繼續保持趨勢。 面臨較大變數。
據悉,新飛作為公司新晉主打冷柜品牌,近年來在市場上面臨著對手的強大壓力,市場空間相當尷尬; 海爾作為南京國資旗下、海爾授權管理的品牌,也由于歷史原因,品牌對外授權混亂,公司主營的海爾洗衣機也采取與各區域代理商合作運營的模式在這個階段。
由此可見榮事達洗衣機質量如何,海爾明年上半年的經營業績出現這些情況并不奇怪。 一方面,海爾中國的管理團隊缺乏對復雜多變的渠道中的中國家電市場的準確把握能力以及快速反應的能力,導致高端之戰的失敗和市場競爭的失敗。低價市場的失敗。 另一方面,海爾旗下四大品牌,涵蓋冰箱、洗衣機、廚房電器、小家電四大品類,根本沒有產生協同競爭效應,各個品牌、品類各自為戰。
接下來,面對更加復雜的家電市場形勢,海爾如何減虧扭虧,旗下四大品牌如何真正發揮協同作戰的力量? 這種問題就交給公司管理層去一一解決吧!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xt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