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劉冠中,復旦大學美術學院負責院士、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業設計商會副會長兼學術與交流委員會秘書; 1984年留學歸來,建立了國外第一個工業設計系,成為國外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他的“生命形式論”、“共生美學”、“事物科學”等理論技巧在國外乃至國際設計界形成了指導性影響,產生了中國自己的設計理論體系。
設計本體論
1.1 源設計和元設計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可以遵循兩條軌道。 一是歷史軌跡,即“源”; 另一個是具體的軌道,即“元”。 歷史軌跡可以把握事物的發展過程、成因和國家演變的脈絡,而具體軌跡則是對事物本質的形而上思考。
1.1.1 源碼設計
設計往往只是人類世界的一個小方面,其變化的內在原因必須在更廣闊的宏觀背景下尋找。 那么就要考察當時設計活動的社會結構(生活的組織形式)、生產方式(經濟技術激勵)、文化模式(思想的作用)。
表1-1 不同社會特征下標準膠與工業設計的演變
表層
中間
深的
設計活動
自然社會經濟(傳統手工業經濟)
原材料是經濟結構的核心要素; 工具是原創設計和原創生產力的體現——體力的解放和手臂的延伸。
低分工,社會生產活動的全過程——構思、制造、銷售貫穿于個人實踐和經驗積累的全過程。 科學與藝術并不分離,它們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原始而樸素的科學博物館和理念。
依靠五種感覺器官的經驗來認識事實,積累經驗和知識,并用它們來檢驗和評價真理。 機械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并存。
設計活動與生產活動是不可能割裂開來的,它融合在感覺、經驗和智慧根源的提煉中。
商品社會經濟(傳統工業經濟)
蒸汽機的發明和動力的應用解放了生產力。 由于技術進步,產品大量生產,因此“市場”成為經濟結構的中心環節。
分工成為解放生產力的主要原因,并蔓延到社會和科學實驗活動的各個領域,橫向推進,交錯如山。
科學與藝術是分開的,科學主張共性和規律的發展,藝術則指出分析的表現力。
科學從直接經驗中具體化,在智力解剖學的驅動下,探索現象背后的統一性和規律性。
科學與藝術被人為地分開。 絕對化科學實驗方法和結果的一致性,缺乏辯證性和系統性,形成了“技術至上”的傾向。
設計活動可能分離出來產生一種社會功能,并開始貫穿經濟結構,產生一種職業和技能,形成工業設計發展的里程碑——功能主義。
信息社會經濟(后工業社會)
筆記本電腦的普及,促進了腦力和智能的高度解放,高科技與信息化的結合,使原材料、技術、市場三要素綜合發揮作用。 這是對系統性影響的反應。 產品注重多樣化、個性化、小批量開發。
科學的結構體系化,使得整個社會結構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成為可能。 科學的發現與技術的實現與藝術的聯想、創造與表達是相輔相成、共生的。
知識和信息成為無限的資源和生產力。
科學與藝術的重新融合,使信息獲得正反饋成為可能,為打破傳統模式提供了途徑和可能。 辯證唯心主義哲學已成為全社會創造力的動力。
工業設計進入系統層面,大大拓展了設計活動的領域,為工業設計提供了多程序、多層次、多領域、多類型的創意,是工業設計進入生活形態設計的合理狀態。
1.1.2 元設計
我們將設計歸因于“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 這是設計最本質的意義。 在這個定義中,設計活動有兩個要素:一是人的目的,二是創造力。 元設計很大程度上是關于設計的目的。
1.2 設計的流變學和主導邏輯
工業革命后的設計發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許多運動、流派和理論。 李樂山將上述流派的思想基礎概括為以下五種:
(1)以藝術為中心的設計。 這是19世紀遺留下來的設計理念。
(2)以機器和技術為導向的設計思路,以機器和技術效率為主要目的,將人視為機器系統的一部分,要求人適應機器。
(3)主要設計思路是刺激消費。 它指出消費者不斷受到新款式的刺激。
(4) Human- ,為人的需要而設計,如美國的功能主義、歐洲的人文設計、意大利和德國的后現代設計等。
(5)以自然為中心的理論,可持續設計。
1.3 設計與人造物
一切人造物都成為現實所決定的“物”,以通過特定的活動來解決特定的問題,達到特定的目標。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物”與“物”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事物是實體在特定聯系中的特定表現形式; 事物是“具體的表現形式”,描述了事物賴以表現的具體存在,是“實體要素”; 一個事物是一個“特定連接”,它描述了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連接,就是“關系元素”。
人造物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物,不在于化學結構和物理成分,而在于人的觀念和目的的投射,是人類力量、勞動、生產和創造的聚集; 人造的東西比自然的東西要復雜得多,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行為、信息、意義等要素。
1.4 設計與科學技術藝術
1.4.1 科學、技術和藝術
(一)科學
科學的概念來自西方,經過美國,20世紀傳入中國。 它最初是指“所有系統的知識”。 18世紀,康德嚴格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 他覺得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藝術市場學論綱,自然科學有一些先驗的綜合判斷,可以證明是“真的”,而哲學則沒有。 19世紀初,實證主義者孔德提出,只有通過經驗知識獲得的“實證”科學才是科學,哲學或形而上學只是一種思辨。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認為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不是否定而是證偽。 庫恩認為,科學不過是科學家們在一段時間內形成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范式。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自然科學的建立是沿著哥白尼-伽利略-培根-笛卡爾-牛頓的道路,從哲學、神學一步步走來,建立以觀察、實驗、數學為基礎的的技能。 ,導致培根的經驗歸納和笛卡爾的理性解釋。
(2) 藝術
從構詞角度看,藝術來自拉丁文ars,意思是木工、鍛造、外科放療等手藝或專業手藝。 在古埃及和古羅馬,藝術的概念等同于“技藝”一詞,是一種特殊而有用的方法,這些模糊的概念一直延續到18世紀。 藝術和工藝技術的概念逐漸分離。 此后,西方藝術特指表達“美”的音樂、繪畫、詩歌、舞蹈、建筑、雕塑六大門類。 從此,科學求真、藝術求美、宗教求善的哲學分野逐漸清晰。
(三)技術
曾出自意大利(craft、skill)和logos(措辭、演講)的結合,其含義是完美的工藝和實用的演講技巧。 1772年,法國經濟學家貝克曼準備在文獻中使用它來解釋各種應用技術。 這時的技術主要是指工藝。 20世紀初,技術一詞被廣泛使用,其含義也越來越廣泛,不僅包括工具和機器,還包括技術程序和技術思想。 技術史學者 y 根據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技術概念,將技術分為機會技術、工匠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三類。 契機技術是指當時史前人類和原始部落人的技術特征,技術完全蘊含在自然生命的植物活動中,不動腦筋。 第二階段是唐代和中世紀,作為工匠的技術,以專業化和分工,在特定的行業中產生特定的知識體系和實踐。 在工程科技階段,技術完全由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主導,作為工具的機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不再直接受人操縱,開始脫離人。
1.4.2 設計與科學、藝術、技術的關系
(一)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設計
18世紀純藝術與手工技術分離后,也引發了“設計科學”與“設計藝術”的爭論。 19世紀,波蘭博物學家赫胥黎說:“科學和藝術是自然獎賞的表里如一,一方面用情感表達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方面表達事物的永恒秩序。”事物以思維的形式存在。” 因此,設計與兩者的關系是:設計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 設計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當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研究設計規律時,就可以稱為“設計科學”。 ”;當我們以藝術的形式創造和表達情感與美時,就可以稱為“設計藝術”。設計集藝術想象與科學方法、藝術創作與科學分析、藝術自由與科學嚴謹于一體,將超越簡單的“加法”效果,發揮巨大的“乘法”作用。
(2)科技影響下的設計
科學和技術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活動。 如果科學是關于事物本質的系統知識,那么技術就是綜合這些知識以改變世界的手段。 他們的聯盟始于工業革命,技術源于科學——科學的技術。 自然科學與技術的融合為設計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實現手段,有些技術甚至改變了設計的方式和理念。 作為一場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剝奪了設計職業。 信息時代,技術的發展也改變了設計的對象和形式。
(三)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17世紀,藝術與技術融為一體。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對技術領域的滲透,美學的出現和書架上書法的繁榮,純藝術開始從手工技術中分離出來,出現了藝術家和工匠的區別,技術開始結合有了科學,就產生了“科學技術”。 工業革命的本質是技術革命。 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機器大規模生產與傳統手工藝決裂。 人們為了追求技術效率而拋棄了美感,生產出大量粗制濫造的機器產品。 工藝美術運動倡導的回歸手工制品,實際上是主張產品的藝術性不應喪失。 此時,同源的藝術與科技發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 于是,19世紀后期,大膽追求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設計運動在法國盛行。 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終于發現,設計,工業時代的設計,本質上是藝術與科技的理想融合劑。
綜上所述,設計與科學、技術、藝術的關系是:設計從科學中汲取知識,探索人類合理的生活方式; 設計選擇技術手段來實現自身; 設計從哪里獲得表達藝術的價值和情感?
1.4.3 設計“科學”
設計科學是獨立于科學技術的第三類知識體系。 科學研究的邏輯是“是什么”; 技術手段是“怎么可能”; 而設計研究的范疇是“應該如何”。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設計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如右圖所示:
1.5 設計與文化
1.5.1 文化的概念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這樣描述:“文化或文明,在廣義的民族學意義上,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是會員的人。” 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和系統性。
1.5.2 設計與文化的關系
(1)設計是投射文化的活動
人類為了生存,創造了很多物品,這些物品承載著文化的內在和外在意義,反映了特定時空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狀況、技術和生產方式。
(2) 設計對文化的反應
人造物體構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第二環境,并且一旦建成,第二環境就是穩定的。 它規定、約束、組織人們的生活行為。 行為會影響人的心理,心理又會促進新的創造活動。
1.5.3 設計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20世紀以來藝術市場學論綱,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通訊的發展減少了族群隔離的誘因,世界各地區的本土文化逐漸消失。 再加上現代主義設計標榜的標準化、簡約化原則,具有國際化風格的產品在沒有文化障礙的情況下大行其道。 在批量生產中,所有產品看起來都一樣,形狀毫無意義。 這時候,造型的重生就變得重要了。 物體是復雜文化的有力象征。 充滿文化多樣性的設計一定會更具表現力,人類的文化世界也會因物件的多樣性而更加豐富。
設計認識論
我們將設計問題簡化為內部因素(人、時間、地點、事件)和外部因素(技術、材料、工藝)共同作用下的“關聯”系統(目標系統)。 馬車、自行車、汽車、地鐵、飛機、輪船等“人造物”的最終目的是“動”,但在不同的內外因素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交通運輸系統。 因此,設計科學可以轉化為“目標系統的確定”和“問題解決方案的重組”兩個方面,又可以進一步還原為“目的手段”。
根據 A. Simon 的理論,設計問題可以表述為“通過組織內部環境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內部環境代表可能性,是一些靈活的要素及其組合; 外部環境代表了限制,它是一組不斷變化的參數。 因此,設計活動的外部是不斷變化的“要求”,不同的人的目的和環境,稱為“外部激勵”; 其內部是“可組織”的要素和關系,稱為“內部激勵”。 西蒙認為,人造物的形成和存在有兩個基礎:一是人的意圖和目標;二是人的意圖和目標。 另一個是人造物所處的環境。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xt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