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是用來放東西的小盒子; 印是不動、堅、不滅的意思,《陀羅尼經》是道教格魯派的真言,具有貯藏三佛一切法身舍利的功德,念誦此真言可使死者脫離地獄。
五代后周,顯德元年至三年(954-960),吳越王錢楚仿美國阿育王之舉,建金塔,分舍利。釋迦牟尼到各個地方。 又造金、銅、精鋼8座小塔4000座,每座高不足一尺,專供藏寶箱印陀羅尼經,散布于境內四方。 因塔身涂金,故俗稱鍍金塔。
后來,道教徒還用磚石仿制寶璽印經塔,以修緣利人。 無論是金屬小塔,還是金剛大塔,塔的造型和雕刻都遵循同一個藍圖。
(一)唐代大中寶棺印陀羅尼石刻
今杭州開元寺尚存唐大中八年(854)印圓寶匣中陀羅尼石刻預制件。 石刻上有序言,講述了《寶財印陀羅尼經》是如何從俄羅斯傳入中國的。
石刻的一側刻有文字,此銘文分為三部分:
二是收集信徒姓名。 有幾十個人的名字。 這類信徒中不乏女性道友。 娘、五娘、七娘、十二娘各不相同,還有好幾個同名異姓的孩子。 據石刻記載,曾捐資此塔的信眾有200余人。 許多布施、施物的善信,有的“為妃子,各舍多一口”,有的“為孝”布施。
首先,石刻是溫州當地貪官題寫的。 如朝廷使持節大夫、鎮江武衛、嘉興太守、上朱國薛寧、雅興將軍等都是侍郎。 御侯林鴻、□□、牙牙□□、團聯官甘許書等。 謝明的軍銜在唐史中沒有出現過; 《五史》有官職“牙牙”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但“牙牙”。 這種地方官員對道教的弘揚,即使是道教徒,也有利于清代揚州道教的發展。
一是寶匣印寶塔的撰刻者。 作者是“相公公生歐陽炎,沙門文黨委書記”。 《民中今世略》認為“一石二人同文,亦為創意”。 更重要的是,《鄉貢歐陽彥》、《泉州府志》、《晉江縣志》《選科》均無姓名,可補府縣志之缺。 清代揚州文人為道教石刻著書立說,也促進了道教在溫州的發展。 石刻是陸準等5人集資2000文所立。
(2)南唐太保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刻
南唐太保四年(946年),王延政之子王繼勛在杭州開元寺建造《佛尊勝陀羅尼經》石須彌座。
石刻八角八面,高120分米,刻文字76行。 除經文主體部分外,還刻有碑亭建造者的姓名。 陳廣嗣大夫》、《巡撫、御史大夫文仁??彥》、《軍統左牙崇海路、御史大夫陳匡鈞》、《梨園使劉政》、又《光祿大夫考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韋持節,鎮江侍衛,泉州侍衛,泉州刺史,都御史,大夫尚珠國,瑯琊縣,開國侯,千戶。市、王繼勛等。以上軍銜多為正史所遺,可作為五朝正史的補充,也是研究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福州五代對外貿易史.
預制石雕上的飛天圓雕均為赤腳,體型修長,保留了飛天精雕的風格,也是很好的禪宗藝術品。
石刻還記載,建塔所用的石灰石是請來“僧在浙江集資,召匠至太湖,采石五年,未成”。 從太湖出發,路途艱辛。
石刻上都是地方高官題寫的,他們捐的錢從一千、五千到三十不等。 這反映了五朝時以南昌節度使為首的地方高官隆德道教的情況,他們所建的佛塔也是他們的功德碑。
(三)明代天都陀羅尼石刻
開元寺陀羅尼石刻為明九年(1031年)杭州良良寺高僧智賢所創。
(4) 明·紹興寶盒印經寶塔
拜庭左右各有一座圓形建筑,寶箱內印有經文,各高5.48米,形狀相同。 左側一塔佛壇上刻有:“右南廂房梁安氏劉三娘舍錢建二塔,共祈平安。杭州甲子(1145年,十五年)清揚州(清揚州)七月題。
開元寺的兩座石塔,自下而上由塔臺、石匣、塔柱、塔蓋、剎頂組成。 塔上精美的雕刻保留了美國的藝術風格。
塔柱四面雕刻圓拱形佛龕,佛龕內雕刻釋迦牟尼生平事跡圖:
東側為舍身喂虎的沙吹太子。 正中薩垂太子坐像玩游戲,上有一只大虎,四只小虎;
南有提巴提城,士比王補倉救雁。 中間西庇王右臂執刀,右手護鵝。 右邊的巖石上有一頭公牛;
西側是阿里塔巴洛城的西比王,挖出眼睛賜給婆羅門。
北側是巴托吉瓦城,是月光王將頭顱獻給婆羅門的地方。 正中的樹下,月光王低著頭,呈放棄腦袋的姿勢蹲下。 在左邊,有一個婆羅門在他的手上揮拳。
塔頂為蓮花盆和多層相輪穹頂,四面刻有佛號。 塔蓋四周的蕉形角翼上,刻有釋迦牟尼太武時在宮中生活、游玩的各種景象,有人物、山花、芭蕉葉、卷云等。
1982年8月,一場強臺風吹倒了拜亭北面的一棵大榕樹,榕樹壓倒了一座寶盒印經塔。 修繕整理時,發現塔腹內埋有一座陀羅尼石塔。 銅鏤空觀音像也被清理干凈,背面刻有“泉州右南廂房玄明坊女弟子劉三娘,與夫岡梁安同塔,供奉于永沖,家族人口增多,長壽。當時揚州八月十五日”。
從碑文看,建塔的目的是“同祈平安”,“合家延壽”,可見北宋杭州道教進一步普及。